100學測作文 | 文章解讀、文章分析、學校和學生的關係

一 、 文 章 解 讀 ( 占 9 分 )

閱讀框線內朱光潛〈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〉中的一段文􏰀後,回答問題:

(一) 作者指出木商、植物學家和畫家「知覺」同一棵古松有三種不同的反應態度, 這三種態度各有優劣嗎?以你對本段引文的理解,請加以闡述說明。

(二) 閱讀了作者這一段文􏰀後,依據它的意旨,請你重新給它訂個題目,並簡要說 明你的理由。

答案必須標明(一)(二)分列書寫。(一)、(二)合計文長限150􏰀—200􏰀(約7行—9行)。

假如你是一位木商,我是一位植物學家,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,三人同時來看這棵古松。我 們三人可以說同時􏰁「知覺」到這一棵樹,可是三人所「知覺」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。你脫 離不了你木商的心習,於是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。我也脫離不了我植物 學家的心習,於是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、果為球狀、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。我們的朋 友——畫家——什麼事􏰁不管,只管審美,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、勁拔的古樹。我們三人 的反應態度也不一致。你心裡盤算它是宜於架屋或是製器,思量怎樣去買它,砍它,運它。我把 它歸到某類某科裡去,注意它和其它松樹的異點,思量它何以活得這樣老。我們的朋友卻不這樣 東想西想,只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的顏色,它的盤屈如龍蛇的線紋以及那一股昂然高舉、 不受屈撓的氣概。

由此可知這棵古松並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,它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。各人所見 到的古松形象􏰁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。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,一半也是人為的。極 平常的知覺􏰁帶有幾分創造性;極客觀的東西之中􏰁有幾分主觀的成分。

二 、 文 章 分 析 ( 占 1 8 分 )

閱讀框線內文章後,回答問題:

(一) 客所以有「而今安在哉」的感歎,是因何而起?

(二) 「寄蜉蝣於天地,渺滄海之一粟」所提示的人生問題是什麼?

(三) 客云:「知不可乎驟得,託遺響於悲風。」請解釋他對於問題(二)要如何解決?

答案必須標明(一)(二)(三)分列書寫。(一)、(二)、(三)合計文長限250􏰀—300􏰀(約 11行—14行)

客曰:「『月明星稀,烏鵲南飛』,此非曹孟德之詩乎?西望夏口,東望武昌。山川相繆,鬱 乎蒼蒼。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?方其破荊州,下江陵,順流而東也,舳艫千里,旌旗蔽空, 釃酒臨江,橫槊賦詩,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哉?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,侶魚蝦而友麋鹿; 駕一葉之扁舟,舉匏樽以相屬;寄蜉蝣於天地,渺滄海之ㄧ粟;哀吾生之須臾,羨長江之無窮; 挾飛仙以遨遊,抱明月而長終;知不可乎驟得,託遺響於悲風。」(蘇軾〈赤壁賦〉)

三 、 引 導 寫 作 ( 占 2 7 分 )

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做出第六八四號解釋,認定大學生如不滿學校的處分,有權 可提起訴願和行政訴訟。臺灣大學李校長表示,依據《大學法》的規定,學校在法 律的範圍內有自治權,學生也有很多申訴管道;大法官做出這項解釋,可能造成學 校和學生之間關係的緊張。學校是教學的地方,學校和學生之間的關係,應如何維 持和諧,避免陷於緊張,而影響教學活動,是學校和學生雙方面都應關心的問題。 對大法官的這項解釋和李校長的反應,以你在學校的親身體􏰂或所見所聞,請以「學 校和學生的關係」為題,寫一篇完整的文章。文體不拘,文長不限。